產能過剩是厚壁Q345C無縫鋼管業的頑疾。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4年,我國累計淘汰煉鐵產能7711萬噸、煉鋼產能7780萬噸。鋼鐵業提前1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任務目標。按照中央的部署,今后5年我國將再壓減1億至1.5億噸粗鋼產能,任務更加繁重。
隨著大部分落后產能被淘汰,化解產能過剩工作進入了深水區。
在劉衛民看來,當前落后產能淘汰工作面臨一些新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淘汰標準需要進一步完善。在淘汰落后產能初期,主要是以“裝備規模”為淘汰標準,但隨著淘汰落后產能工作不斷推進,單純從裝備規模和工藝類型方面考慮,已不能滿足下一階段淘汰落后產能的工作需要,需要更加重視從能耗、環保、效益等方面制定新的淘汰標準。
其次,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速轉換期,穩增長和社會保障任務艱巨,因此,后續淘汰落后產能工作更需要統籌好發展經濟、解決就業、保障民生等多方面利益訴求,積極穩妥處理好兼并重組、職工分流以及社會兜底問題。
劉衛民強調,“淘汰落后產能進入深水區后,需要其他體制機制改革相配套,比如,更加合理的資源定價機制改革,更加市場化的調節機制以及對環境問題突出地區制定有針對性的產能淘汰任務。”
當前,我國大力倡導綠色發展理念,民眾對于霧霾等環境問題極其關切,節能環保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作為污染和能耗大戶,鋼鐵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等污染物約占全國工業的7%至14%,是形成霧霾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鋼鐵業成為我國環境治理的重點領域。
環保部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70%的厚壁Q345C無縫鋼管企業環保不達標。自“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實施以來,鋼鐵企業普遍大幅增加環保投入,進行環保改造升級。截至2015年年底,仍有20%左右的鋼鐵企業環保不達標,其中約40%的鋼鐵企業由于裝備水平比較落后、改造升級難度大、資金緊張,無法實現環保達標改造,將依法退出,涉及產能約1億噸。